<var id="666t4"></var><li id="666t4"></li>

    1. 天氣加載中...

      南廟:一蓑煙雨敘前生

      添加時間:2018-01-09 15:09:16 來源:中國崀山網 作者:尹業杰 瀏覽: 評論數: 參與量: 收藏本文

        地處紫云山下的南廟村,對望扶夷江,是新寧縣回龍寺鎮的一個普通村落。平日驅車從穿村而過的邵新公路上環望,見得銀杏桃李相蔭,村居樓房比肩而立,南廟除顯得較為齊整潔凈人煙稠密以外,與普通村落并無太大區別。若是在戴望舒《雨巷》中那樣一個雨天,或撐油紙傘,或戴蓑笠,從南廟街頭傳巷而過,聽雨打青石板,翻著史誌,屋檐下聽黃發老人述說這里的前生故事,那一刻,對于這樣一個小村落如何能集聚30多個姓氏繁衍生息的疑慮,才能得以豁然。

        南廟原稱“藍廟”。清乾隆時期的車馬商旅時代,該地區得益于優越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水陸交通條件,從一個古武岡州通往東安偶經的小村落,逐漸發展成為黔東南、湘西南通往兩廣,貿易鹽、鐵、紡織品、藥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歲月堆積,儒賈輻湊,商鋪漸起,街道成型。當地鄉紳地主為彰顯財富,在街頭建一寺廟,建筑雄偉,雕梁畫棟,墻體通身用藍色涂料粉刷而成。廟宇莊宏,香客川流不息,小鎮以此取名,故稱為“藍廟”。后因年代久遠,口誤相傳幾經易改,更為南廟。據本地老人講述,在南廟地區方圓一兩百里,歷來荒野趕路過客在各交通岔口,都可尋得路碑上篆刻的如“左通寶慶、右達南廟”字樣,昔日南廟的風華地位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位于紫云山脈的龍口銻礦山得到第一次大規模開采開發,礦工頂峰時期達2000余人。紫云山腳的南廟一躍成為商品流通的黃金口岸。優越的環境使得新化、湘鄉、雙峰、邵東、邵陽等商戶和移民紛至沓來。彼時的南廟,是遠近聞名的經貿重鎮,人稱“小南京”。小鎮上下兩條街道鋪滿寬厚的青石板,遍地都是鹽商、鐵匠、木匠、刺繡紡織等作坊,戲班、私塾學堂、藥房茶室、酒樓妓館等也是鱗次櫛比。夜暮降臨,各家商鋪招牌燈籠亮起,流金淌銀,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商賈礦工等四方來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十分熱鬧,真可謂“風動芰荷香四散,月明樓閣影相侵”,在整個湘桂邊界地區,一時風頭無倆。據傳敘,因為人口混雜,為維護本地社會秩序,當時的管理者還曾在上街街頭筑就一座碉堡,設哨所,碉堡高達4丈有余,居高臨下,可俯瞰全街。街道東西兩條大門,南北兩側四條小門,每到子夜,六門緊鎖,驕傲的南廟儼然一座獨立城堡。

        1943年,日本兵向廣西南寧潰退。9月14日,約一萬余日本兵退兵途經南廟宿營,當晚將整街洗劫一空。次日傍晚,慘絕人寰的日本侵略者又放火燒了南廟街,除寺廟外,其余化為灰燼。昔日重鎮,百年繁華,一夕之間化作廢墟殘垣。

        解放后,先后經公社、生產隊管理,失卻往昔街舍繁華的南廟,又因歷史時代原因,名稱屢次更替。南廟堡、南廟鄉、南廟大隊、南廟中隊、上游人民公社、東風大隊都是南廟曾用名。改革開放后,又定名為南廟村。

        水土養人,鐘靈毓秀。新時代的南廟,雖然經濟地位不再,良好的文化傳統和固有的“大戶人家”的心氣流傳下來,仍是“黃紙除書每日聞”?,F今貴州省石遷縣政府副縣長金和琪、北京城市建筑五公司總經理戴細華、深圳市人民醫院醫學博士專家朱平安、上海招商證券公司副總裁凌江紅、南海艦隊某部少校軍官楊飛鵬等10余人知名政壇人士、工程師、企業高管、農民企業家皆是從南廟走出。只是在本次全省上下統一展開的建制村合并改革中,南廟村和近鄰毛坪村合并,取生產隊時舊名“東風”,稱東風村。如何給南廟人留住“回家的路”,呵護好“南廟”這樣的文化地名背后可貴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精髓,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本文編輯:鐵打的寶慶

      相關內容

      暫無相關內容...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責聲明:本站所刊載的所有內容來自網絡,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4

      湘公網安備 430104020008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