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666t4"></var><li id="666t4"></li>

    1. 天氣加載中...

      說說楚南古鎮的灘頭年畫

      添加時間:2018-01-11 15:06:51 來源:寶慶府 瀏覽: 評論數: 參與量: 收藏本文

        灘頭還有一種特殊的花紙,早被國內外諸多藝術大師譽為民間藝術天地里的“瑰寶”。這就是湖南最具地方色彩的“灘頭民間木版年畫”,簡稱“灘頭年畫”。

        年畫年畫,定當與“年”有關。國人過新年、迎新春,有一種其他任何節日都無法比擬的神圣、莊嚴、隆重和熱鬧。新年前夕,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撰寫春聯、籌辦年貨,更不會忘了要從那五顏六色、艷麗奪目的傳統年畫中選購兩張門神貼在大門上,以祈御兇鎮宅、納福迎祥,也為年節增添一份喜慶的色彩。

        年畫是我國所獨有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它伴隨著古老的民間習俗應運而生,似又擔負著某種深沉的精神使命。就說年畫門神中的秦瓊、敬德二將吧,相傳唐太宗年間,金角老龍因誤傳玉皇大帝圣旨,而導至旱澇兩災禍害人間。玉帝大怒,令魏徵監斬金角老龍,老龍求赦未果,鬼谷仙人示其可求太宗相救。唐太宗設局邀魏徵下棋,以誤其監斬時辰。不意魏徵躬身桌下去檢一粒棋子,卻倒地鼾然入睡,直至午時三刻過后方醒且大汗淋漓,言及夢中已將老龍監斬,太宗詫異不已。

        此后,皇宮院內每晚鬼魅呼號、拋磚弄瓦,總有金角老龍幽靈前來向唐太宗索命,太宗驚駭得魂不附體,寢食不安。至年關,召群臣以尋良策。時有秦叔寶、胡敬德二員虎將出班奏曰:“子臣率軍征戰殺人如剖瓜,豈畏鬼魅呼!”愿戎裝立門以衛,當晚果然安寧息事,日后不復發生。太宗大悅,卻疼其二將辛勞,遂令畫工將秦瓊、敬德二將的威武形象繪于宮門左右,以鎮邪祟。相沿成俗,日漸流入民間,這或許就是年畫的起源吧。

        雕版印刷術的誕生與應用,大大地推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至明清兩代,各類不同風格的年畫作坊已遍及全國各地。而在眾多的民間木版年畫中,南方民眾及東南亞最最鐘愛的卻還是湖南的“灘頭年畫”。

        清末及民國初年,是灘頭年畫的頂盛時期,鎮上先后創有一百一十多家年畫作坊,計匠工兩千余人。當時的彭大生昌、正大昌、大成昌、道生昌、和順昌、天順昌、鐘良美、成人發及寶悅來等,都是有名的紙號年畫作坊。據紙業世家彭魁華先生回憶,當時最大的紙號年畫作坊要數他父親彭月秋的“彭大生昌”,整個紙號老屋占地1100多m2,上下兩層,其年畫和色紙作坊忙時,請匠工近百人,且在寶慶、長沙及漢口、貴陽等地都有自己的運銷站,解放前期其資產已達百萬元。

        那時節,灘頭每年銷往外地的年畫多達兩千多萬張,致使灘頭年畫在周邊省份,尤其是云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山區有著深遠的影響。

        年近八十的年畫老藝人鐘海仙曾有板有眼地對我說:有一年,貴州某山區年成歉收,又加年畫商販哄抬售價,至使大多山民家庭買不起(年年都掛過的)灘頭年畫,就間掉這個年節沒掛了。豈料年后當地竟然瘟疫橫行,民眾苦不堪言。大家思來想去,恍然大悟:定是今歲過年沒貼灘頭年畫、未祈門神驅兇辟邪所至。山民即刻薦人晝夜兼程趕往湖南灘鎮求畫,沒有貨,就央求年畫作坊連夜趕印墨版,連色彩都來不及印就買走了。家家補掛門神,方得太平。……

        其辭太過玄呼,卻足見灘頭年畫在民眾心中的分量了。

        灘頭年畫品類豐浩,題材廣涉,大多源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吉祥寓意之類,如秦瓊、敬德,神茶、郁壘,關云長、趙公元帥、燃燈道人,麒麟送子、五子登科、桃園結義、西湖借傘,和氣致祥、連年有余等等,包羅萬象,無一不有。

        這里的年畫還真特別,選用的紙張必須是當地手工操制的竹料玉版土紙。印畫之前,用刀刮去紙上粗的纖維后放到熱氣騰騰的甑上去蒸,再一張張地穿上竹簽到礬水中拉過、晾干、補破,還要刷一層當地獨有的潔白、細膩的石漿泥粉,印繪出來的年畫色彩愈加鮮艷、潤澤與厚重。

        同時,年畫使用的顏料大多為匠工自己采集的礦植物研制而成,色相更顯古樸和沉穩。即便在南方常有的梅雨、濃霧的潮濕氣候下,也不容易褪色。這些,都是我國其他任何年畫都無法比擬、也無從學鑒的突出的地方特色。

        灘頭匠人對年畫的構圖,講究飽滿、均衡與和諧,其造型大膽、夸張,且又夸而有度,恰到妙處。尤其是對于門神類人物的塑造,不甚注重頭與身高的比例,而是有意夸大其頭都而縮減身軀,加上嚴威的臉譜和到位的披掛等,便給人一種身架四撐、方厚如山又威勇無比和可信可賴的感受。同時,灘畫還十分在意人物的形象刻劃、臉部的細膩表情及動態的傳神寫照。

        灘頭年畫表現出的質樸、稚拙、洗煉的大智若愚之美,還在于它的設色大膽、火辣、艷麗、搶眼,多采用純度一致的水墨、章丹、槐黃、水紅、葵紫和苦綠等色,巧妙地搭配出強烈的冷暖對比,使得畫面暄闐歡叫有聲,亦俗亦雅愈加鮮活,既蘊含了對于民間原始激烈的生命躁動的盡情傾瀉,也直白地表現出南方民間獨特的審美情趣。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收茬頗豐的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就藏有一幀他最喜愛的年畫珍品,一直將它掛在自己的床頭,且在他的《朝花夕拾》一書中,有著生動細微的描寫。這畫,不是來自天津的楊柳青,不是選自蘇州的桃花塢,也不是出自山東的濰坊或河北的武強等,而是“楚南灘鎮木版年畫”中的驚世之作——《老鼠娶親》。這也足以讓灘頭民間年畫藝人倍感驕傲了。

        《老鼠娶親》原本取材于一則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一對鼠夫婦的漂亮女兒,一心要嫁給世上權力最大的人,人們讓她去找太陽,太陽說他怕烏云,找烏云又說怕風吹,找風又說怕墻擋,找墻又說怕老鼠打洞。呀!還是我們老鼠厲害,就嫁給老鼠算了……

        畫面上,浩浩蕩蕩送親的隊伍逶逶而行,鼠新郎喜滋滋騎行高頭大馬在前,時不時回頭顧盼;鼠新娘樂融融乘坐花嬌緊隨,且頻頻探頭以向新郎暗送秋波。那抬轎子、打藍傘、吹鎖喇、及賓相、執事和鳴鑼開道的,個個尖腮細腿,紅衫綠褲,肖似了讀書人。讓人忍俊不禁的是,竟還有專事送禮、抱著雞、提著魚向檔在前面的大貓行賄的鼠輩。那貓卻茫茫然微瞇雙眼叭在地上,表現出了一付曖眛不清、玩世不恭的神情。既給觀眾留出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似又有意無意擬人化的抨擊了社會時弊。好一派意味深長、滿寓哲理又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老鼠娶親”!

        好的木版年畫作品,當是出自非同凡響的民間作坊,及之所處的特定環境和文化氛圍。灘頭所在的隆回,是湘西南一個不事張揚的縣份,這里的人們一直忠實地秉承著典型的“湖南騾子”精神,以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并匠意獨創、亦步亦趨地去孕育和呵護胸中的文明。

        灘頭的年畫,從其造型、配色、刻版、選紙、印繪到發行等,都可謂土到了頭。其作坊的印繪工具除了幾個或棕或筍殼的大排刷和一張木臺子,就只有幾支自制的古怪筆和十來個顏料瓦缽,再粗陋不過了。但是,這年畫的印繪工藝卻十分繁縟、復雜、精細與苛嚴。

        首先,木版套色印刷中的印版雕刻是關鍵。每種年畫都由六、七個顏色所構成,每色刻一個版,其中,黑色線版為“主版”,也稱“墨版”,是印版的靈魂。墨版須選用木質堅硬、不易翹裂又木紋細密的梨木版。

        專事年畫印版雕刻的,多系灘鎮周邊吉星樓等長年從事“民間歷書”刻版的老藝人(如高福昌及其4個徒弟等)。他們功底扎實,技藝嫻熟,就憑了幾把自制的斜口刀鋒,融合進自己早已摸透的多種刀法,在粗硬的木板上自由捉刀、精雕細鏤、游刃有余。

        雖說一切功夫全在手上,卻需平心靜氣地指腕配合,透過暗中貫通的功力,讓刀線一氣呵成,所有線條和板塊都刀韻十足,木味無窮。如若把每個作坊所擁有的幾百塊印版展示到一起,線面交融、色彩斑駁又風格廻異,就是一件件精美別致的木刻藝術品??扇缃襁€在操刀刻版的藝人就只剩下黃xx、xxx了。

        年畫印刷時,先將選定的已加工好的粉紙按規裁切,每百張為一手,每手都需穿以竹釘定位并用竹夾夾牢。上印臺壓定后,再校印版。每手紙上面的兩三張都要預印墨版以為套色定位,再按“先淺后深”的顏色順序一版一色的套印。每輪顏色的紙張裝夾,固定、套版、以及印刷中的顏料濃度、用量、刷涂方向和拉緊紙張的力度,就連粉紙的濕度等,都有苛嚴的要求。如此環環相扣、步步把關,盡在不言之中。

        諸色全數印完,最后還要由功底厚實的老藝人地用手工對畫中人物的臉部一張一張進行精細巧妙的描繪,點眼珠、畫眉毛、涂胭脂、抹口紅、畫胡須等,行話稱之為“開臉”,是年畫作坊中的最高的技藝,須長年的感悟和磨煉。

        象灘頭年畫這樣,仍然執著地持守“半印半繪”的民間古老工藝的,在當今的年畫行業中已極難見到了。

        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漫長時光里,真正對于灘頭木版年畫藝術傾其心志又倍加呵護的老藝人,恐怕要數鐘海仙、高臘梅這對年邁古稀的老夫妻了。

        鐘老十幾歲就隨父親學藝,并常流連于各大年畫作坊以博采眾長,早早就磨煉出了扎實的功底和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對于年畫中“開臉”的高級技藝,他已爛熟于胸。

        (年畫藝人都習慣了用這種大彎力來裁紙)

        以民間點燈用的“通草”扎成筆來為畫中的人物點睛,輕輕一按,竟有如西畫中的透視和質感特別傳神;用竹片夾羊毛制的扁筆,一側醮玫紅一側醮酒精,沿紅側順手一旋,就在臉頰上暈染出由深而淺的腮紅;一支粗而無鋒的自制“胡須筆”醮著墨往臉譜中的嘴邊就勢一按一拖、一扭一提,即成了造型各異、瀟灑飄逸的束束胡須了,須尾尖尖,部位精確。他說早年老板驗貨時,百張一手的年畫,用納鞋底的錐針從上面第一張的胡須尖處垂直插下,要能穿過下面所有的須尖,不偏不倚才算過關。你說玄也不玄!

        幾十年的年畫生涯,他的老伴高臘梅一直是他的忠誠助手。浩劫的年代,連個灘頭年畫也未能幸免,幾乎所有的世傳雕版都被強令交到指定地點當柴燒。老夫妻急中生智,趁夜黑人稀冒險把重要雕版寄存到鄉下……以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后,珍奇的灘頭年畫才得以延續,且重振雄風、名揚天下。

        物換星移、歲月悠悠。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帶動著人們思維和觀念的悄然改變。許多原本個性十足、韻味無窮又久歷輝煌的傳統文化,也隨之變異與消亡。“灘頭年畫”這顆被譽之為“瑰寶”的古老民間藝術,能否還能逃過這種厄運?!鐘海仙老人滿臉無賴地訴說:“唉,我和老伴都老了,力不從心了,兒孩們也無心再來學它??晌矣膊蝗绦淖尀╊^年畫就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絕種啊……”

        好在筆者數十年來,默默配合著當地政府和各界仁人志士,“灘頭年畫”已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一代年畫藝人鐘海仙、高臘梅、李咸陸授予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鐘海仙高臘梅老夫妻攜手打造的品牌“高臘梅”年畫,已經悄然進入國內外眾多的藝術殿堂——博物館;2009年5月,中國文聯副主席、國務院參事馮驥才先生專程到灘頭考察,欣然題贈:“隆回民藝濃似酒,灘頭年畫艷如花。”

        2000年,筆者借應邀赴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關于織組建世界民俗攝影聯合會籌備會議的機會,驕傲地向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贈送了兩件國家級非遺珍品“花瑤挑花”和一套出自鐘老夫妻之手的“灘頭年畫”。

        2015年11月,筆者應邀出席第9屆《人類貢獻獎》世界民俗攝影大賽頒獎典禮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老后又攜帶一對精裱的灘頭年畫“秦瓊”、“敬德”門神,做為聯合國70周歲的珍貴禮物,在輝煌的頒獎儀式上贈送給聯合國總部,受到聯合國高級官員和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藝術家高度贊賞,并將在聯合國陳列館永久陳展。

        且有幸在國家級非遺優秀傳承人鐘海仙去逝前的一年,時任隆回縣委書記的鐘義凡大膽安排鼓勵,讓鐘老在縣自來水公司和縣檢察院工作的兩個兒子鐘石棉、鐘建桐,請假帶薪回家向老父研習年畫手藝,現已基本接過傳承火種。

        另外,湖南邵陽市“灘頭年畫研究會”的崛起、一批有份量的農民畫家的湧現和當地青少年所萌發出的濃烈興趣,為灘畫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又孕育了新的機緣。……

        附 灘頭年畫部分品種一覽

      本文編輯:鐵打的寶慶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責聲明:本站所刊載的所有內容來自網絡,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4

      湘公網安備 430104020008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