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666t4"></var><li id="666t4"></li>

    1. 天氣加載中...

      傳奇楚勇第一戰

      添加時間:2018-01-10 16:40:20 來源:中國崀山網 作者:錢詩平 瀏覽: 評論數: 參與量: 收藏本文

        在新寧崀山,常常聽到一首打油詩:“新寧本不差,出了李沅發,殺了萬太爺,百姓打哈哈。”

        李沅發是誰?萬太爺是誰?老百姓為什么打哈哈?這與傳奇的新寧楚勇又有什么關系?

        話說在清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運動中,新寧是最著名的一個縣。這一片偏僻的山城,竟然豪杰輩出。從道光皇帝即將離世到咸豐皇帝登基不久的這段時間,新寧會黨、起義軍的大規模造反鬧得沸沸揚揚,戰火直接影響了廣西,促使后來的太平天國下定了舉事反清打江山的決心。

        新寧縣位于湘桂邊界,南下百多公里,便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這里有風光堪比桂林的崀山美景,山清水秀,民風強悍。跟廣西北部一樣,是多民族雜居地,苗族、瑤族和漢族分散居住在偏僻山林之中。秀美的山水是怡人的風景,但同時也是艱難的生存環境,所以狩獵和自衛使得習武和霸蠻在新寧男人中盛行。

        1837年,新寧麻林峒一位名叫藍正樽的瑤民,利用民間流傳的齋教,廣結農民,拿起了武器攻打隔壁的武岡縣城。遭到官軍鎮壓后,四散的余部被雷再浩與李世德收納。

        雷再浩也是瑤族人,家住崀山黃背峒,李世德則是廣西全州的漢人,兩人結為死黨,成立了“棒棒會”。他們深入民間,招收會眾,吸取“白蓮教”的經驗,采取類似傳銷的方式,各自發展下線,下線又有下線,一批批發展會員。

        藍正樽失敗十年后,雷再浩與李世德羽翼豐滿,他們在崀山黃背峒的承天塘鑄造兵器,要跟官軍大干一場。勢力日益壯大,活動頻繁,風聲露播,驚動了當地的士紳。有頭有臉的人物一撥撥跑進縣城金石鎮,找知縣李博告狀,說雷再浩要造反了。

        縣衙里一有風吹草動,雷再浩立馬就知道,因為這里有他安插的“鐵板”,就是耳目。此人就是時年30歲的李沅發。由于無田可耕,靠打零工謀生,他四處漂泊,見多識廣,成了一個智慧型的人物。他混進縣衙當了伙夫后,與一班小官員交往頻繁,消息靈通。雷再浩發展他入會,把“鐵板”嵌進了縣衙。

        一天,李沅發托信給雷再浩,說本縣舉人江忠源1845年從京城返鄉后聯絡鄉紳辦團練,訓練了一支保衛鄉里的民間武裝,號稱“楚勇”,他看到縣府懸賞五百兩銀子要購買雷再浩的人頭,就要帶兵來捉拿你了。

        于是在1847年10月16日,雷再浩匆匆忙忙在崀山黃背峒和廣西梅溪等根據地部署了兵力,武裝暴動準備就緒,正式揭竿而起,立即進攻新寧縣城。他命李世德返回廣西莊塘,率領部隊響應。

        然而,起義軍只在湘桂邊境地區打打殺殺了48天,就被知縣李博、地主團練首領江忠源、鄧樹堃帶官兵、楚勇2000人圍追堵截打得落花流水。李世德被打死,雷再浩被活捉,江忠源領得賞金500兩銀子后到浙江當官去了。

        僥幸活下來的李沅發轉入地下活動,聯絡雷再浩的余部,重新建立組織,改名“靶子會”,自己出任首領,恢復了新寧的會黨勢力。

        1849年新寧大旱,官府沒有采取任何減負的措施,反而加大盤剝力度,百姓負擔有增無減。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干柴烈火,一點就燃。李沅發抓住時機,派人前往廣西全州,聯絡天地會的會眾,召集幾百人來到新寧縣境內。

        10月13日深夜,李沅發在水頭村集結會眾,登上高臺,樹起一面紅旗,上面大書一個“斗”字。這是一個莊嚴的揭竿儀式,會眾在低沉的牛角號聲中宣誓造反,表示服從李總司令的指揮。按照天地會的慣例,每個人的頭上都裹上了紅巾。

        首先,李沅發指揮起義軍攻打鄧宅,地主鄧樹坤翻墻逃走。李沅發占了鄧宅,召集首領開會。部署停當,部隊沒有扎營,乘勝攻打縣城。第一路200多人,從王家渡口過夫夷江,搶占縣城北面的要地鵝毛嶺;第二路100多人,從渡潭沖過江,攻打縣城南門;第三路是主力,300多人,由李沅發親自率領,從水槽源經白公渡過江,直攻縣城東門外,燒毀文昌書院。城內的會眾盧萬先等與胥吏皂隸接到通知,馬上開門響應,起義軍很快殺進城內。那個名叫李博的知縣已經調離,代理縣長萬鼎恩在酣睡中突然成了起義軍的刀下鬼。

        李沅發進了縣城金石鎮,沒有搶劫掠殺一通就走人的打算。他想長久占據這個湘西南重鎮,然后向廣西發展,與那里的造反勢力連成一片。他首先部署兵力守城,開倉發放銀糧,救濟貧民,打開監獄,釋放囚犯。飽受剝削的貧苦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隊伍一下子增到2000多人。李沅發將隊伍分設五營,各營首領稱大哥,李沅發被尊為總大哥,營中樹“劫富濟貧”的大旗。

        李沅發錯誤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新寧崀山歷來人杰地靈、藏龍臥虎,擊敗雷再浩的江忠源雖然做官去了,但他幾個弟弟還在新寧,他們手下的楚勇也不是吃素的。此外,李沅發一點也沒有想到,他有兩個命中注定的對頭,常年在外讀書,卻在這時回到了新寧,盡管在此之前他跟此兩人并無一面之緣,他也沒有刻意去惹這個冤家,但他們注定要在這時候打到一起。

        這兩個人就是劉長佑與劉坤一侄叔。

        拔貢劉長估、廩生劉坤一,趕赴邵陽府請兵鎮壓,郡守令其火速回縣先率領團練楚勇鎮壓李沅發起義軍。10月17日,團練楚勇云集圍城,起義軍嚴密防守,相持20余天。

        省提督英俊、道臺楊炳堃率1800人增援,“崀山二劉”非常從容地協助指揮官軍、楚勇在劉家井及城西南等處掘地道、置地雷,轟塌城墻多處,城內百姓配合起義軍運土石又馬上修復。但終因日久糧盡,11月29日,起義軍只得雨夜撤出縣城,奔赴瑤山邏繞峒。

        1849年12月1日,李沅發率部轉移到丫口嶺,站穩腳跟后,對官軍發起反擊,擊斃尾追的幾百名官軍。都司張心銘率部反攻,仍然大敗,又有幾百名官兵喪命。

        李沅發一戰得勢,信心陡增,決定殺回老家新寧縣城。12月4日,他命令部隊在新寧西部瑤山的大絹峒附近扎營,大力擴招兵員。廣西苗兒山和五排等地的會眾前來會師,部隊增加到3000人,軍勢更加振作。

        這時,湖廣總督裕泰和固原提督向榮來到了新寧前線。剿匪總指揮大大升級,由總督擔任。向榮正在部署攻擊之時,李沅發卻決定先發制人。除夕那天,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官軍營壘,大挫綠營兵,隨即繼續向廣西開進。幾天以后,取道全州、興安、靈川和永福,從五排轉入湖南城步。

        李沅發繞了一個大圈,本來是為了迷惑官軍,達到重返新寧的目的??墒菑某遣綎|進新寧時,遭到新寧楚勇的阻擊,只得再度轉入廣西龍勝。

        1850年1月25日,起義軍行抵廣西懷遠北部的古宜。鄧樹坤、倪長浩等人率領楚勇出境尾追。李沅發對鄧樹坤恨之入骨,早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叢林設伏,前后夾擊,斬殺了鄧樹坤及其所率楚勇40多人。

        鄧樹坤死了,楚勇已無得力的首領,于是劉長佑與劉坤一召集楚勇立刻開拔,前往貴州與廣西交界處的苗、瑤山中,跟李沅發一決高低。

        剛上臺的咸豐皇帝集結了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省的兵力,分進合擊,緊縮包圍,傾盡全力,不讓李沅發有喘息的機會。李沅發在湖南的靖州、通道等地流動作戰,屢遭阻擊,只得揮師南下,經過廣西的融縣、永寧、永福、陽朔和荔浦,進攻修仁。

        追剿李沅發是一場苦仗,較之將李沅發趕出新寧縣城金石鎮,何止艱苦百倍。李沅發不走大路,專挑險峻之地行軍。所過之處,都是苗、瑤山寨,林間野獸出沒。“崀山二劉”率新寧楚勇與對手周旋于崇山峻嶺之間,每天攀爬懸崖,行走在只有單人才能通過的羊腸小路上,忍饑耐渴,夜宿山林。有人掉下深谷,也有人被猛獸撲殺。

        李沅發部接連不斷轉戰各地,部隊疲憊不堪。他本打算攻入修仁縣城休整,但修仁知縣劉益謨早有戒備,以重兵守城。起義軍急攻不下,拖延了時日,陷入官軍援兵的包圍。幸得瑤山的瑤族農民伸出援手,才得以突破重圍。但是起義部隊在突圍時傷亡甚眾,元氣大傷。

        廣西大瑤山地勢險峻,李沅發起初打算在這里建立根據地,設險固守。但是官軍猛撲過來,封鎖了各個要隘。官軍與楚勇進入瑤山,對李沅發緊咬不放,切斷了瑤山與外界的交通。

        李沅發被困瑤山,艱難度日。由于信息閉塞,他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以為湖南的官軍都已開到廣西境內作戰,新寧必定空虛。于是他決定迅速離開瑤山,率部打回湖南,轉返熟悉的新寧,以便打擊當地鄉團楚勇,重振起義軍聲威。

        1850年4月,李沅發突破官軍重圍,終于返回湖南,剛進入新寧地界,沒想到立即投進了“崀山二劉”率領的楚勇部隊撒下的大網中。這些民兵鄉勇來自各村,集結方便,熟悉地形,很輕易地就將起義軍包圍。

        李沅發這時才發現自己犯了致命的錯誤,湖南官軍、楚勇兵力甚強,將他團團圍住。這個造反首領長嘆一聲,令部隊搶占金子嶺和雞籠山一帶山地,要跟官軍決一死戰。官軍源源不斷向新寧增兵,向榮命令部隊從四面八方發起攻擊。

        金子嶺之戰打得十分艱苦,血戰兩晝夜,尸橫山谷,草木皆紅。李沅發幾個月來轉戰各地,此時只剩下200多人,他指揮殘部奮勇抗擊,打到只剩10多人時,躲進一個石洞內。劉長佑堂弟劉長偉率領楚勇搜到洞口,將洞子封鎖起來。

        5月6日,李沅發出洞,企圖突圍,負傷后跌落舍身崖,被劉長偉俘虜。劉長偉把他挷在竹轎上,抬到劉長佑的丈人李德鵬家。李德鵬派人借了學官家的轎子,劉長偉用轎子抬著他送到裕泰營中??偠劫p給花紅一千串,劉長偉領到四百串??偠竭€獎給劉長偉六品軍功,保薦為把總。

        李沅發就擒之后,與楚勇并肩戰斗、協助圍剿李沅發起義軍、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之一的彭玉麟寫詩一首,記敘金子嶺之戰的慘烈情狀:

        飛來將令肅于霜,萬疊青峰繞戰場。

        狡兔滿山看亂竄,妖狐無地得潛藏。

        六韜胸運陰符策,七尺妖橫寶劍光。

        滅盡長槍始朝食,書生從此卸戎裝。

        受到驚嚇的剛登基不久的咸豐皇帝聽說抓到了李沅發,大松了一口氣,他忙命令把人押解京城,他要看看這個打遍湘桂貴三地的造反蠻子是不是長有三頭六臂,6月4日送到京城給咸豐皇帝看了后,一代起義造反英雄李沅發于8月17日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英勇就義,年僅33歲。

        李沅發死后不到五個月,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爆發,可以說李沅發起事成為了太平天國起義前的一場預演、一場彩排。而新寧崀山的“楚勇”經過艱難困苦但取得大勝的第一戰之后又奔赴到與太平天國進行的殘酷的百戰當中。

      本文編輯:鐵打的寶慶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責聲明:本站所刊載的所有內容來自網絡,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4

      湘公網安備 430104020008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