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武岡也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35年前,走在街上的武岡人身上,綠、藍、黑、灰顏色的衣服一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也許,稍微鮮艷一點的衣服就會引來“資產階級思想”的指責; 35年前,在武岡,一家幾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個衣櫥就可以輕松裝下。用好聽的話講,大家的衣著穿戴以艱苦樸素為榮,其實還是供應緊張。那時買布得有布票,一個人一年就給三四米布,加上掙得也少,一個月三四十元錢的工資,想置辦件新衣裳得在過年時。
35年前,走在武岡大街上,千篇一律。 35年前,綠軍裝,小白鞋,是最時髦、最時尚的裝束。誰要是穿有顏色的服裝,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門。在那清一色的年代,沒有人講究服飾衣著。
(圖片提供者:王彬)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而這樣的變化,直接體現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當年最搶眼的就是大街上橫掃而過的大喇叭褲。
(圖片提供者:王彬)
(圖背景80年初武岡河灘坪 圖片提供者:方紅)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戴蛤蟆鏡、穿喇叭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它的轟動效應不亞于現在的裸奔。所謂喇叭褲,因褲子形狀似喇叭而得名。褲腿上窄下寬,從膝蓋以下逐漸張開,褲口的尺寸明顯大于膝蓋的尺寸,形成喇叭狀;褲長一般蓋住鞋跟,走起路來,兼有掃地的功能。 雖然喇叭褲作為一種“怪現象”出現,但是它卻打破了之前中國服裝的“統一制”,讓人們大開眼界。隨后,大喇叭褲、蝙蝠衫、還有健美褲和連衣裙等各種新潮的服裝相繼涌現在武岡的大街小巷。
圖片提供者:方紅
圖片提供者:方紅
圖片提供者:方紅
圖片提供者:方紅
圖片提供者:方紅
本文編輯:鐵打的寶慶
免責聲明:本站所刊載的所有內容來自網絡,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4